瑶族拉瓜嘟呜制作过程。
【资料图】
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滴水村掩映在苍翠欲滴的群山之间,薄雾袅袅,溪水淙淙,鸟鸣清越。
晨光初透,瑶族拉瓜嘟呜(六道木糕)制作技艺项目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吉英便背着背篓,带着她女儿和儿媳一起走进自家种植园内,指尖翻飞轻捻叶柄,墨绿色的叶片簌簌落入背篓——这些看似普通的短枝六道木叶子,正是瑶族拉瓜嘟呜(六道木糕)的原材料。2023年10月,这道承载着瑶族智慧与自然馈赠的传统技艺,正式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罗吉英在采摘制作瑶族拉瓜嘟呜的短枝六道木叶子。
“我们瑶话管它叫‘拉瓜嘟呜’,同时又可以叫它树叶豆腐(神仙豆腐、仙草豆腐、翡翠豆腐),老人家说,这是神仙赐的树……”罗吉英介绍,她口中的瑶族拉瓜嘟呜,是瑶族世代相传的一份清凉秘味。
据《竹溪植物志》记载,“六道木”的学名叫短枝六道木,是忍冬科六道木属的灌木。短枝六道木在金秀各乡镇均有,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、路边、沟边杂林中或灌木林中。六道木是因枝干有六条沟槽而得名。瑶族传说中,饥荒年代神仙播撒六道木种子,授人以叶做豆腐之法,故称其“神仙豆腐”。
罗吉英带着女儿以及儿媳在制作瑶族拉瓜嘟呜。
罗吉英的童年记忆里,餐桌上那盘泛着翡翠光泽的六道木糕,既是物资匮乏年代的珍贵补给,也是母亲传递的文化基因。“那时交通不便,母亲常带我去山里认树叶、学手艺。”她回忆道。如今,罗吉英在传承中创新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,并带动家人共同参与。
制作拉瓜嘟呜需经历采叶、揉搓、过滤、点碱、凝固等多道工序。罗吉英强调:“采摘较老的叶子更利于凝固。”洗净叶片后,经反复揉捻,绿汁渐稠成浆,再以纱布滤沥,滑腻汁液如碧波流淌。此时加入一勺碱性草木灰水,静置片刻,液体便凝成如玉似珀的豆腐,刀锋划过时清透波纹荡漾。
制作瑶族拉瓜嘟呜的短枝六道木叶子。
成品可切成方块,佐以辣油蒜醋,成为消暑凉菜;还可以过滤后直接饮用,化作一杯清润的“山间翡翠”。罗吉英一边演示一边介绍:“它不仅能清热降火,还是瑶家餐桌上的健康美味。”
制作好的瑶族拉瓜嘟呜。
随着消费升级,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,瑶族拉瓜嘟呜迎来发展新机。许多游客品尝后希望带回家中,罗吉英顺势研发出干粉礼盒,使这一传统美食突破地域限制,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瑶族拉瓜嘟呜干粉礼盒。
“上月刚推出的干粉装,反响很好。”她笑着说。如今,拉瓜嘟呜不仅出现在瑶寨餐桌,还走进县城餐馆、旅游市集,成为代表瑶山风味的文化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