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理财 > 正文

合肥印刷人连月接力,保障新课本如期印制交付|动态

距离秋季开学还有不到半个月,合肥街头的文具店里,孩子们已经在挑选新书包和铅笔盒。为了迎接新学期,合肥市的一座工厂已昼夜轰鸣了两个多月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8月18日,合新闻记者走进位于庐阳区杏林街道的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,看到另一种“开学倒计时”:机器与工人共同和时间赛跑,只为让每个孩子在开学第一天,翻开崭新的课本。

在热浪滚滚的夏天,这里氤氲着汗水裹挟油墨的气味,完成了一场默默坚守的温情接力。

机器轰鸣:开学的另一种前奏

厂门一推,眼前的景象像是被重新调了色。

油墨的气味近似一堵看不见的墙,把人从街头的热浪,推入另一种“气候带”。

耳边,印刷机吐纳纸张的“哗啦”声、传送带的“咔嗒”声、叉车倒车的“嘟嘟”声,叠加成一曲的工业乐章。

走进厂房中段,一摞摞教材被码成齐整的“白墙”,书脊齐齐整整,远远看去像大片白嫩的“豆腐块”在空地“晾晒”。叉车在垛与垛之间穿梭,铁轮碾过地面的声音,在混凝土地面拉出一道长长的回响。

操作台前,工人们有条不紊:抬手、对齐、推送,像把节拍敲在了传送带上。

“今年总量是4800万册,约占全省教材的90%以上。”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徐升安抬高音量,几乎用喊的方式穿透一堵满布噪声的墙。

他指向成品区,“进度每天都在往前推。8月18日已经进入冲刺段,整体完成量达到95%以上。”话音刚落,一辆空车进,一辆满载出,灯光在书垛与书垛之间晃了一下,就又收敛回去,奔向厂门外的道路。

极限赶工:两个月,人歇机不歇

从六月中下旬开始,厂房里的昼夜被人为“抹平”。

500多名工人分两组接力,一组7:00—19:00,一组19:00—次日7:00,24小时不灭灯、不熄机。有人打趣说,“有时候真分不清头顶的光,是太阳还是灯泡。”

高温是恒定的背景。

胶订区最“烫”,融胶机像一面会散热的墙,靠近不到一分钟,汗珠就顺着锁骨往下滚。

为了不让汗水滴在书芯上,许多人会把毛巾横搭在脖子上,抹一下,再盯回传送带。到了饭点,机器不歇。有人捧着盒饭靠在设备侧面,筷子还没抬起,眼神先下意识地扫一眼胶线;有人拧开一瓶冻得泛白的矿泉水,咕咚两口,胸腔里才像被“降了一度”。

噪声之外,考验真功夫。

操作位上大多配着耳塞,沟通经常靠口型和手势补足。在印刷机旁,调色手会把耳塞摘一下,凑近耳畔喊一句“得盯着色!”,随即又指向桌上的色样条——那条像刻度尺一样的样带,是色差的“红线”。

每隔一段时间,工人就要抽样比对,微微旋动旋钮,让颜色往标准再靠近一小步。

在二号胶订线,机长朱国浩让人上手“试一把”。看似简单的三步:扶平、对齐、推送,真正操作时才发现,快、稳、准缺一不可。

传送带不停,迟疑半秒就是偏斜;两侧边齐差一毫米,胶订之后就会“歪嘴”。刚一按键,书芯屁股晃了一下,旁边的手便像早有预判一样侧过来,肘一顶、掌一扶,把险情稳住。朱国浩笑:“看着容易吧?我们一天要重复上万次,靠的不是蛮劲,是手感。”

机器也不能“犯懒”。

关键设备旁,都有一个背着工具包的“影子”——随身检修员。只要有一点不对劲的异响,手势一挥,停机处理。

检修员说,“宁可耽误十分钟,也不能让整批出问题。”在这样的节奏里,管理层下到一线已是常态。

有人挽起袖子搬书捆,动作生涩一些,却一丝不苟;有人一边对单,一边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间,“到点就得发,孩子们等着呢。”

更好更快:与时间和质量赛跑

把纸变成书,是一条被分割成几十个独立环节的长链条:裁切,印刷,折页,锁线,胶订,烘干,打捆,质检,装车……每一步都像一截插得很紧的插头,只要前端有一丝松动,后端就会熄火。

裁切机前,厚纸被整齐地“落刀”,干脆得像尺子划过;折页机把纸翻折成书帖,叠放得像方方正正的小阶梯;锁线机的针穿过书脊,线在书芯里来回穿梭,纸张被一页页“缝”成合体;胶订机把封面和书芯在高温下紧紧贴合,然后送入烘道定型。

等它们在另一头被吐出来,已经是一本书。随后是打捆、贴签、入库,最后等待发运。

与时间赛跑,不意味着可以跟质量“商量”。

“关键环节都有人24小时守着。”徐升安说,印刷色彩的控制是“第一道关”,抽检样张、微调墨量、对照色样,每一步都得按照标准走。

另一个关口在装订,胶量、温度、压力、速度,四者失衡,扉页就可能起翘。质检员拿起成书,先看书脊,再翻扉页,接着用指腹摸一摸内页和封面结合处的缝隙,最后“啪”地合上书,听一耳朵。那一声,来自质检员日复一日的经验判断。

为了不被时间拖拽,工厂这几年持续推进“技改计划”——每年更新一项关键技术,让效率从系统里“挤”出来。

智能调色系统上岗以后,颜色校正从“凭眼睛”变成“有参照”,响应更快、误差更小;机械打包替代纯人工,整条线“提速”明显,时间效率提升约三成;全链路监测把关键节点装上了“眼睛”,出现异常能迅速回溯定位。下一步,智能物流也在筹划:书出库、上车、分流,尽量让机器去做,让“人”去盯住核心关口。

连月接力:让纸有分量,书有方向

把指尖按在一本新书的封面上,能感觉到纸张细微的纹理。这些纸张,从另一端“流”过来的时候是按吨计量的——“两个月就用了1万多吨纸。”徐升安抬头算账,语气里带着疲惫,也带着踏实。

傍晚,是厂门口最有“仪式感”的时刻。码好的书捆被叉车举起,装上货车,核对清单、签字放行。车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,在地面上拉出细长的光影。有人抬手挥了一下,“注意安全!”声音被晚风拉长。

眨眼间,车已并入城市的车流,然后顺着高速的方向,把书送往安庆、芜湖、阜阳、滁州……再穿过街边道路,停在书店门口或校园。

从厂房到课桌,地图上看只是一小段路;可真正让这段路变短的,是两个月里无数次的重复动作和彼此的接力。

教材只是新华印刷的“主战场”,约占全年业务的一半。淡季并不“闲”,教辅、主题出版物与社会图书的订单源源不断。

时间表一年一度地重复:6月中下旬接任务、排产、备料;7—8月全线拉满;9月前完成交付;随后机器进入维保,等待下一季的开机。

有时,热浪会让人烦躁,但只要把手指搭在书脊上,或者把耳朵贴近书页,心里会生出一点平静——这是一份新学期的托付。

记者手记:

在探访中,我的第一感受是“吵”和“热”。

车间的轰鸣声让人必须大喊才能听见,胶订机的热浪逼得人不觉后退。可工人们似乎早已与这种环境融为一体,动作麻利,神情专注。

我试着上手操作,却频频“掉链子”。而工人们只是笑着提醒:“小心,不急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理解,他们已经把这些动作练成了本能。

站在车间里,我分明感受到:那些汗水、疲惫与坚持,默默托起了孩子们的新期待。

从纸张到书香,隔着一个车间、一群工人和一条运输线。但背后,是几乎整个夏天的昼夜奋战,是与炎热对抗的默默坚守。

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

合肥在线-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/文 李康佳/摄 实习生 吴帆

 

关键词

热门资讯